中国环境报:创新采用工程防沙+植物防沙模式
-绿色和若铁路 装点千里大漠
时间:2022-06-22  点击量:    
【字体:

(点击图片进入链接)


清脆的汽笛,划破现场的寂静。“通车!”6 月 16 日上午 10 时 53 分,随着一声令下,5818 次列车 缓缓驶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站,历时 12 年规 划建设的和若铁路正式通车。这也标志着世界首 条沙漠环形铁路正式通车。

 和若铁路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——塔 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全线有 534 公里分布在风沙 区域,占线路总长 65%,风沙给铁路工程建设带来 巨大考验。 

新疆和若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王尽忠 坦言,铁路要想正常运行,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沙子 防住。因此,在开工前,铁路设计者就提出“沙漠 修铁路,治沙要先行”的建设理念,将一般后期才 安排的治沙工程与铁路建设工程同步推进,并创 新采用工程防沙和植物防沙相结合的治沙模式。 

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和若铁路 路基设计负责人赵加海介绍:“像芦苇方格这些工 程防沙措施,有效使用寿命一般在 3 年至 5 年,而 植物防沙可以达到 30 年至 40 年,甚至更久。因此 有条件的地方,就将工程防沙和植物防护同时进 行,等工程防沙失去作用的时候,栽的固沙植物也 长起来了,能够长远地起到防沙的效果,这种建设 理念在国内也是首次运用。” 

在 塔 克 拉 玛 干 沙 漠 ,酷 暑 时 最 高 温 度 达 67.2℃,昼夜温差达 40℃以上,平均年降水不超过 100毫米,平均蒸发量却高达 2500毫米—3400毫米, 种树极为艰难,提高植物的成活率更是难上加难。 

2020 年 6 月 9 日的一场热风沙尘暴,让赵加 海至今心有余悸。“15 公里以内的已成活林带,大 部分遭到严重破坏,梭梭和红柳死得最多,但我们 始终没有放弃,一次不行,两次三次。”经过 3 年坚 持不懈的努力,铁路建设者们在和若铁路沿线修 建草方格近 5000 万平方米,种植梭梭、红柳、沙棘 等灌木乔木近 1300 万株,成活率达到 85%以上。 

为解决沙漠植物缺水问题,和若铁路还应用 了智能化农业灌溉系统,共计打井 131 口,最大深 度 280 米,覆盖面积达 11.35 万亩。在任何有网络 的地方,通过手机就可以控制和监测灌溉情况。 在远离滴灌区域的地方,操作员可以快速完成“开”“关”工作,查看灌溉时间,并 做到每个分区灌溉均匀。这种方式,在保障植物需水量的同时,实现了节约用 水,也免去了维护人员的长途奔波,节省了人力成本,使得防护带真正起到了防 风固沙的作用,在大漠戈壁中织起了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。 

为使生态防风固沙林向造福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林转换,确保防沙工程的可 持续发展,铁路建设者还和当地治沙“土专家”一起,试点“以林养林”发展模式。 2020 年 10 月,他们在 100 亩梭梭林下套种大芸,现在已经初见成效。负责试点 工程的巴州瀚海绿洲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志勇表示,在对铁路不造成影 响的情况下,估计很快可以承包给周边农民。

 如今,一条连绵近 300 公里的防风固沙林生机勃勃,形成了一道与和若铁路 并行的绿色长城。

(来源:中国环境报)